一、筑牢知识根基,锚定培育方向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始终以机械设计核心知识传授为基石,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课程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具备初步设计常用机械结构的能力与技术改进创新意识,会运用机械设计标准、规范、手册及技术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严谨务实的工程思维与科学精神,在设计实践中严格遵守行业标准与设计规范,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责任担当意识。
本课程于2014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程;2015年获批校级课改课程;2024年立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4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后续思政育人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紧扣专业特色,明确育人目标
依据学院课程思政“二十条”、航天特色示范校的战略目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特点、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目标,锚定“以机械知识为基,传工匠爱国精神”的核心方向,明确将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安全质量意识作为思政育人的重点,确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立足课程特色与学生认知规律,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修订课程标准,精选机械领域典型案例,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精准耦合。同时革新考核评价体系,在原有教学考核基础上增设思政表现评分维度,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知识考核与思政素养并重”的综合评分机制,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挖思政内核,优化考核维度
1.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
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团队围绕通用零件设计、标准件选用等任务,在明确技能目标与素质目标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任务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政目标细化到每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与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以课程核心任务“轴的结构设计”为例,结合“高铁车轴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国产化突破”的典型案例,通过剖析高铁车轴设计中“以精准约束筑牢安全防线”的设计逻辑,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轴系定位固定的技术规范;同时,借由国产化突破背后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为国争光的故事,引导其深刻体会“精准即责任、严谨即担当”的职业内涵,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厚植科技报国情怀,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

2.多维全程的考核评价
围绕“知识传授 + 价值引领” 双目标,构建“多维、全程”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评估学生实践能力、认知能力、职业素养与思政素养的养成情况。借助学习通平台全方位采集教学信息,动态监控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覆盖课堂表现、项目参与度、设计规范性,同步融入思政维度考核,评判规则意识、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结果性评价通过设计质量测评,考核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关注设计成果中所体现的严谨态度与创新意识,以考核倒逼素养提升。
四、转化知识能力,斩获竞赛佳绩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显著,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学生将所学机械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将工匠精神与爱国情怀融入竞赛创新,近三年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省赛、国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三等奖3项;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职业技能竞赛获CAD机械设计赛项三等奖1项。

